金句频出!这份医改“优等生”点评交流记录,请收好→
5月28-29日,第三届中国(广东)卫生健康发展大会暨广东医改创新典型推介会在佛山举行。大会发布了2021、2022年度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以及2022年度广东医改创新典型提名奖并进行颁奖,备受行业关注。更多>>《阔别三年的大会座无虚席!国家级专家解读医改创新“密码”,广东做法获点赞》
这批医改案例凭哪些实力“出圈”获奖,大会于28日下午设两个分会场邀请获奖代表作经验分享,同时还邀请省卫生健康委处室和直属单位有关负责人、省医改专家库专家等从多维度作点评。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余德文、刘建清分别在分会场一、分会场二致辞。余德文表示,新医改以来,广东医改与全国医改同频共振,面临着许多共性问题,遭遇了很多相似困惑。广东充分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精神,在深化医改广袤的“试验田”中勇挑重担,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力,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形成一批批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刘建清表示,目前广东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医改创新典型的培育和推介机制,为总结提炼医改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希望各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借鉴,建设健康广东,共同推动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省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处长马建、基层健康处处长吴景赠分别主持分会场一、分会场二。
他们是如何评价这批医改“优等生”的?会议现场金句频出,一起来看看。
作为深化医改的主阵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一直是各地改革的重点任务。在这方面,广州、深圳、佛山坚持靶向发力,梳理总结出多项可行措施。
广州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试点城市,推出了多项举措,推动全市医疗技术提升;推动公立医院医疗资源的扩容和下沉,促使高水平公立医院从仅关注自身发展到着眼于带动区域服务能力提升,实现从“单兵突进”到“整体联动”;以减时间、减成本、减费用、优服务“三减一优”为抓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深圳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试点,创新性提出“绿色医疗”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即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安全、质量、和谐、公平,逐一破解办医、管医、行医、就医等方面的难题,实现医、教、研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缔造患者满意、员工开心的现代化医院。
佛山在全省率先推出市级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并以此为抓手重点建设11家医院,落实建设高水平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高水平临床科技创新平台等七大任务。同时,引入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等近10家高等医学院校和省级高水平医院合作办医管医,全面提升市、区两级公立医院能力。
点评
公立医院的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难度大、群众关注度高,要持续探索改革、不断创新突破。广州采取的“一院多区”模式、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打造高水平专病体系等多个有效措施,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佛山医改多项措施均值得各地参考借鉴。领导高度重视,真抓实干,以高水平医院建设为抓手,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创新,落实惠民便民多项举措;创新公立医院编制使用管理,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等。同时还呈现以下亮点:一是建立了高层次人才编制池,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二是以“不为我所有但为我用”的魄力推动“四校四院共建”,加速高水平医院建设。三是本地公立医院优质资源扩容下沉,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要让百姓信任家门口的医院,提升医疗水平是关键。在河源和韶关,可以看见广东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努力和成效。
河源市和平县坚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通过加强组织、基础、人才保障,强化运行机制创新、医疗资源整合、核心龙头带动,推动人员、管理、学科、设备、病种全面下沉,健全县域急救体系建设、远程平台建设,打造高效协同县域医共体,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上县城、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韶关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联动,以曲江为试点开启了新的人才强基路径。如创新实施医共体编制、岗位、资金一体化管理,全面优化基层岗位设置,优化绩效分配机制,加强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学科联盟共建,邀请专家开展培训等,形成一家人、一条心优质高效组织架构和一盘棋、一条龙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赋能医共体高质量发展。
点评
韶关市曲江区的经验对全省,特别是粤东西北的医共体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有着示范意义。曲江之所以取得成效,在于改革涉及的各方均有诉求,并目标达成一致,在于区委区政府高位推动,破除了部门之间的壁垒。其他地区学习曲江的具体措施的时候,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不能照搬,在注重绩效激励的同时需要特别关注本地医疗总费用上涨的情况。
从2017年的三个医共体建设到最后形成一个医共体,河源市和平县在医共体建设的探索可以说是广东的缩影,清晰地展示了做法、措施和成效。希望广东更多县域能够学习借鉴。
通过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加大健康管理力度,让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是近年来医改的重要方向。佛山顺德与阳江不约而同地在这块硬骨头上下功夫。
佛山市顺德区于2022年7月推出全省首个“健康共同体”建设方案,明确以镇为单位划分片区,由辖区内公立医院牵头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社会办医疗机构,组建紧密型镇健康共同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保障用药上下衔接。同时积极拓展健共体的内涵和外延,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防融合工程,提出“医校融合”“医育融合”“医企融合”“医养融合”。
阳江于2012年组建了全国首家地级市公共卫生医院,并以此为抓手,打破了以往碎片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从筛查到治疗再到随访,为传染病、慢性病及精神疾病等患者提供“一站式”就诊服务。不仅如此,阳江还鼓励其他县(市)建设公共卫生医院,与市公共卫生医院联动,打通全市公共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点评
佛山顺德坚持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高位谋划、高度统筹、高效推进,按照一体化、两清单、三打包、四体系、五提升,创新性打造了5个融合的健康共同体,实现了病人下沉、专家下沉、药物下沉、服务下沉,构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均衡布局的基层医疗综合体。该经验做法具有显著创新性和鲜活性。
阳江模式实现了三个融合,即工作内容上实现多病种融合,发展方向上实现医防融合,运行机制上实现“一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融合;同时,实现了两个飞跃,即自身发展能力的飞跃和防控水平的飞跃。
广东深化医改的每次前行,都离不开重视地方特色,用好自身资源禀赋。立足于自身优势,茂名和惠州努力建设中医药高地。
茂名着力弘扬潘茂名中医药文化,修建潘茂名纪念公园、推广潘茂名养生保健操、读书会等,打响潘茂名中医药城市品牌;打造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网络,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推动中医药科研技术创新;培养多层次中医人才,开展市名中医评选工作,实施师带徒的中医药“优才计划”等;发挥化橘红等道地药材资源,推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发展。
惠州将中医药融入卫生健康事业大局,创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如加强中医类医院、科室和医疗机构建设,构建高水平中医药服务体系,积极吸纳社会力量进入中医药领域,鼓励中医与医养结合深度融合。同时,通过政校合作、医共体、人才队伍建设及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等,多措并举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点评
茂名中医药发展有新思路,其注重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为经济建设注入了新动能,并进一步夯实了中医药人才基础。同时,通过药食同源的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等,让茂名中医药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惠州的医改探索可以用“三高”来形容,即高远目标、高效协同机制、高质量发展。惠州的探索为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希望各地市能够把中医药融入到城市发展当中,更好地去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广东坚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全面优化“一老一幼”等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其中,珠海、东莞、江门均探索出值得推广借鉴的经验。
珠海以满足广大家庭多层次、多样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为目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普惠性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度。如加强政策支撑,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托育服务等级评审等,提升管理力度;布局多元化供给,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提质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等。
东莞以“医养结合”为着力点,创新合作共建机制 ,不断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如在推动公立医院开展养老服务之余,还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将民办机构纳入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开办老年病医院、老年康复医院、老年护理院等机构,发挥好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
江门以镇卫生院托管敬老院、盘活医疗机构闲置资源建设养护院、家庭病床签约服务等多种模式,实现了全市106家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其中,江门打造的“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模式被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纳入第二批基层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清单进行全省推广。
点评
老龄工作是国家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2016年,江门就被推荐为首批国家级的医养结合城市,它发挥自身优势,首创“两院一体”,不断地破解医养结合“难”和“贵”的问题,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绩。
东莞在构建高品质医养结合生态圈的经验分享中,至少有5大亮点值得学习:一是党政重视高位推动,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合力。二是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形成工作制度和技术规范,医养结合有章可循。三是健全完善合作共建机制,创新医办养为主体的医养融合多种模式。四是整合服务资源,构建老年健康支撑体系,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实现医、护、康、养一体化。五是强化能力建设,注重服务质量监管,提升服务水平,保障可持续发展。
珠海在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三方面值得借鉴:一是高度重视,将普惠托育服务工作纳入市十件民生实事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二是高位谋划,在市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建设目标任务;三是高效推进,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成效明显。这些经验做法值得推广借鉴。
从“三医联动”到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国家对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都进一步拓深,也更加强调用好医保支付的“指挥棒”和“杠杆”作用。
汕尾作为省级DRG支付改革试点城市,抓住疾病分组、权重、系数三项关键指标,因地制宜实施本地化分组方案、大数据确定医疗机构系数、动态结算等创新做法,做到提质、控费兼顾,实现医、保、患三方共赢。
中山作为DIP支付关键奠基之地,在全国率先探索中医DIP支付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中医特色治疗病种分值结算、中医基层病种结算、西医为主增加中医服务病种结算,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医日间治疗病种分值结算、中医康复治疗病种床日分值结算等,探索构建中西医兼容的DIP支付体系。
点评
我觉得可以用三个词组来概括中山的做法:真联真动——卫健、医保部门密切联动、主动作为,针对中医药服务难以标准化问题,梳理中医优势病种、规范执行标准等;真金白银——医保对中医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值支付,实际上是对中医药服务的间接投入;真见成效——通过中医DIP支付改革,促进医疗机构重视发展中医药新技术,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便民化。
汕尾医保支付改革紧扣了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的核心问题,实现了以收入为中心向以控制为中心的转变,体现了协同治理的理念,实现了多元利益主体利益的同向整合。
记者 | 陈乐 苏海宁 张芷莹
编辑 | 任君飞 责编 | 张秀丽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推荐阅读